“飞地”大丰的上海印迹

网站首页    新闻动态    景区动态    “飞地”大丰的上海印迹

很多老上海可能都不一定知道,在距离上海几百公里外的江苏省大丰市有一个“北上海”。这里的居民手握上海静安区户口,孩子可以参加上海高考,在距离这片“飞地”一条马路的地方,一边属于上海,一边属于江苏。

 

 

■上海解放后,军事管制委员会着手进行“游民改造运动”。根据规划,新政府需要将游民进行异地安置——去苏北开辟一个新区,建若干新人村,重建上海党的基层社会组织,做一个城乡统一、工农联盟的样板,布一个棋眼,做一个大局

■40年来,先后有8万名上海知青在“北上海”从事生产劳动,春天播种希望,夏天抢收劳作,秋天收获硕果,冬天兴修水利,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日俱增,成为盐城接轨上海最好的“黏合剂”

1950年,沪丰两地真正实现了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。那一年,位于盐城大丰区的307平方公里土地,成为上海在大丰的“飞地”,俗称“北上海”。

1

为什么选择大丰

1949年7月27日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社论:“动员失业群众到皖北和苏北垦区垦荒生产,已被列入建设新上海的六大任务之一。”解放初期的上海总人口500万,其中有300万人失业、60万人无家可归。1949年5月27日,上海解放后,军事管制委员会着手进行“游民改造运动”。根据改造规划,新政府需要将游民进行异地安置。皖南事变后,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,陈毅和他的队伍得以浴火重生,得到了发展和壮大。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,促使陈毅下定决心。作为上海市市长,陈毅在干部大会上的话铿锵有力:“我们可以向华东局、向苏北行署求援。在那个地方,我们建它一个垦区,开发大片荒地,种稻、植棉,为上海提供粮食和纺织原料,这是一件大好事。”苏北安置前期工作,推进异常顺利。经过协商,决定将苏北行署盐城分区台北所属以四岔河为中心的20万亩荒地划出,设立上海市苏北垦区。

1950年2月,国民党出动4批17架次飞机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,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3月初,上海市政府即刻启动遣送游民工作。由于垦区刚刚启动筹建,先行遣送的游民“暂住在兴化、车室、刘庄一带,临时布置劳动生产,种菜种瓜,并进行劳动教育”。同时,将青壮年劳动力调入垦区建筑房屋当杂工。

2

游民成为场员

1950年6月,“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”正式成立,市民政局副局长黄序周为局长。身经百战的黄序周来到大上海后,未曾享受片刻宁静,便接到了筹建垦区的命令。他用毛笔书写的垦区工作报告共8页,字迹工整、书写洒脱,几乎少有修改,共分有垦区概况、土质及出产、干部及游犯思想情况、到兴化的工作、垦区建造房及垦殖情况、决定游犯移送苏北、复补采购木料竹筏石灰等情况、与地方政府的关系、武装问题、干部情况、游犯供给情况、疾病与卫生情况、工作检讨、经费收支情况和今后的工作方向等内容。字里行间,透出垦区工作的艰辛和任务的繁重。

微信图片_20191022105323

一位最早到农场的老人回忆:“我们开始过来的时候,这里到处是水、芦苇、滩涂,根本看不到边;地面上甚至没有路,有时候一不小心踏进一个芦苇掩盖的水坑,人就往下沉,有的人就这么沉下去了。”

1950年3月,苏北沿海春寒料峭,凛风吹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。3月13日,第一批上海移垦的游民开赴东台;18日,第二批妇女、儿童、残疾人员开赴东台;21日,提篮桥监狱2514名轻罪犯人作为游民处理,开赴东台垦荒。10天内,共有近8000人被先行遣送至垦区周边县乡暂作安置。截至1951年10月,上海共遣送12043人到苏北垦区。至此,遣送游民至苏北告一段落。

微信图片_20191022105332

1952年元旦,黄序周发表了一篇令人深感震撼的动员报告。之选择这一天,也许是因为新年伊始,代表从头开始、从无到有的意思。

垦区建设初具规模,让黄序周感慨万千。他挥笔写下的“人地二易”,如今已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。“人地二易”,不仅“易地”,更是“易人”。“易地”是指从上海迁到苏北,将盐碱地变成沃土,将农村变成城市;“易人”是指将大量城市游民移出城市,通过自食其力的劝业让他们“重新做人”。

在黄序周等人的带领下,垦区开拓者短时间内开渠挖河、奠基造屋、垦荒植棉,共挖掘荒地6.8万亩,建立时丰、庆丰、元华3个地区20多个新村,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治理能力。

3

知青得到锻炼

1973年初,海丰农场从上海农场划出、独立建制,隶属上海市农业局。为了更好地安置知青,根据上海市委负责人指示,先后将下明东部和安丰东部土地共41021亩等无偿划归海丰农场。40年来,先后有8万名上海知青在“北上海”从事生产劳动。

微信图片_20191022105335

四岔河、元华荡、东大滩荒无人烟、蒿草遍野,有水不能喝,有草没柴烧。随着知青数量的增加,可居住的房屋越来越少。大伙只好自己动手割芦苇茅草盖房子,睡潮湿的地铺。一位知青后代曾这样写道——寒:冬天在屋里睡觉也要戴上棉帽子,房间里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;馋:一年到头几乎吃不到肉;闷:没有电灯,更没有电话。但也正是这种苦难造就了他们坚初的品质,在回城后,他们中的很多人大有作为,成为社会精英。他们觉得,农场的知青生活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,他们对于农民的感情、对于农村的理解、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,都是从这儿开始的。

 

 

2019年10月22日 10:49
浏览量:0
收藏
新闻动态
联系我们

盐城市大丰区上海知青纪念馆

咨询热线:0515-83280979

活动预约:0515-83280958

投诉电话:0515-83280636

网址:Zhiqingnongchang.com

地址:盐城市大丰区上海农场盛丰路